个人资料
| ||
博客年龄:18年5个月 个人描述邹蓝,江苏无锡人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78级校友,研究员/教授 。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信研究所、国家体改委研究人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代表处官员。.著有 巨人的跛足:中国西部贫困地区发展研究 1992年,北大中国国情研究中心中国国情丛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经济安全与危机管理 2008,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The European Community and China:New Horizons Basil Blackwell, Oxford and New York, 1986 co-author Les Relations economiques entre Chine et le Communaute Europeene et Leurs Evolution Documentation Francaise 1987 译作 科尔奈 走向自由经济之路 合译 山西经济出版社1991;约翰-斯坦贝克 斯坦贝克日记选 天津百花 1991 中译英译作 苗绣 双语版,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散文集 中国西部孤旅 2000,明镜出版社,繁体字版 | ||
日志正文
|
||
这两三天忙,国家体改委(现在归国家发改委了)的同事来了还没走,办社区调查的事;国家环保部的哥们来了,他作为本地政府的嘉宾而来;外地的朋友过来,招呼了几个朋友吃饭。总共要吃或请三顿饭。 补充消息:香港媒体披露,澳大利亚人冒充香港银在香港领导政治运动和占中,香港城市大学政治学教授郑宇硕,前两天遭遇学术剽窃指控,又被揭发隐瞒澳洲国籍,在香港折腾。
王永庆的午餐管理法 邹蓝
企业做大,层级多了起来,管理起来就麻烦了。人的手指不小心夹了一下,痛感立刻传入大脑。而集团公司总部、公司高层、业务部门到具体工作人员之间的感觉传递,就不那么灵便了。 企业的末梢,就是在一线的员工。他们或是在生产的一线,对产品质量控制有直感,或者在销售一线,对市场反应有直感。他们的感觉,对于一层一层的上级有重要参考意义。但是只要小组长的鼻子不通,车间主任或者销售经理,就会闻不到味道。他们闻不到一线的味道,厂长或分公司经理就不掌握一线情况。他们不掌握一线情况,那么总部的人或者最高管理层,也就不明白市场动向。 王永庆的企业做大后,他位居最高点,隔了好多层,才能到生产和销售一线。但是他希望能了解企业的运作和经营实际。怎么办呢?午餐交流。 单独专门拨时间开会可能影响正常工作秩序,只要例会就够了。但是吃饭是人人必要的时间安排。一天三餐,早餐和晚餐一般在家解决,老板擅自动用不近人情。而用午餐一般都不会回家,正好用来办午餐会。 王永庆在管理当中有一招,正是午餐汇报会。所谓午餐汇报会,就是每天中午吃午饭的时候,企业的中层管理干部以上,都聚集到会议室一起吃饭,王永庆必来,也同样的饭。 当然,最近厦门大学揭发的校长午餐特权,展示校长的确不在乎中层基层的情况,因为他的确就是当官,不在乎下面实际情况如何。实际上,各大小单位如果自己有食堂,最高领导层单独在小房间吃免费小灶或者只象征性如同部委食堂交个2-3元那样的事情,也比比皆是。 王永庆的吃饭过程不完全是聊天交流的聚会。王永庆会突然点名某个中层管理人员,向他问一个问题,就是他管这一块的问题。他要不研究明白,让老板这么问一个之后,再接着一两个问题,就给问倒了。 这种方式,逼得台塑企业这些中层管理者一个个兢兢业业深入了解研究自己管的这块或者这条线的实际状况和问题,以免给老板问住。但就这样中层经理也经常被第一二个问题之后的连续问题问住。 这样,要把事情说清楚,如何解决不足和新的需要也有想法,才能应付得了王永庆的问题。有时,问题问到后头,会把中层经理问傻:哎呀,这个事情我还没有想过。王永庆就会说,你根本就没有仔细研究这个。 中层经理也不敢隐瞒任何事情,因为王永庆自己有时也在一线员工中聊天了解一线情况。瞒也是瞒不过他的。 午餐汇报会的制度,使得王永庆企业的中层和以上经理对业务都如履薄冰如临深渊那样认真对待而不敢大意。而且从这些午餐应答过程中,王永庆得以了解其中层经理的能力和状态,在用人方面也能有观察和了解。 因此,我觉得家族企业或类家族企业不妨搞如此的午餐交流会制度。东家与中层能很亲近地交流,对于下情上达和上情下达,对于增进中级管理人的职业能力,对于企业管理,都有好处。 至于国企,真正负责任的国企领导人和上市公司等,也可以借鉴参考。 王永庆这样的提问,实际上就是在磨中级管理者的刀,经得起问的,便越磨越锋利,能力也就提高了。就是从王永庆提问的角度琢磨,也能学习到管理技能。 2014/5/9
最后修改于 2014-07-17 09:50
阅读(?)评论(0)
该日志已被搜狐财经博客群录用:http://blog.sohu.com/biz/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