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
博客年龄:18年5个月 个人描述邹蓝,江苏无锡人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78级校友,研究员/教授 。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信研究所、国家体改委研究人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代表处官员。.著有 巨人的跛足:中国西部贫困地区发展研究 1992年,北大中国国情研究中心中国国情丛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经济安全与危机管理 2008,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The European Community and China:New Horizons Basil Blackwell, Oxford and New York, 1986 co-author Les Relations economiques entre Chine et le Communaute Europeene et Leurs Evolution Documentation Francaise 1987 译作 科尔奈 走向自由经济之路 合译 山西经济出版社1991;约翰-斯坦贝克 斯坦贝克日记选 天津百花 1991 中译英译作 苗绣 双语版,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散文集 中国西部孤旅 2000,明镜出版社,繁体字版 | ||
日志正文
|
||
8118413 三所 邹蓝 所谓三所,我说的是国务院农研中心发展研究所,体改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中信公司国际研究所。 前一阵阅读到岐山一个老部下旧地重游,到解放军后勤学院去办事,感慨发现建筑和格局大大变化。起了高楼。我20多年没再去后勤学院了,真不知道现在是什么样子了。不过我肯定的是,当初岐山主持的发展所所租用的南边围墙内那栋3层灰色小楼,应该不存在了。但是,围墙外,二楼南窗看出去就可以看到的铁道,应该还在。那铁道应该是列车牵引向东到现在的北京西站的干线。那时只是一条很闲散的线路,仅偶然有火车咣当咣当地经过。 我第一次见早已知道大名的王岐山时,就在后勤学院的那栋楼里。我1987年上半年那次去,林毅夫已经学成归来,在发展所给岐山当副手。现在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的黄益平,当当网李国庆,当时都在岐山和毅夫麾下。 至于体改所,据说挪了好几处,我第一次去体改所看朋友的时候,在人民大学大门对面现在一个大商场现在所在的地方。国营青云仪器厂招待所。 再后来,体改所挪到了德外黄寺大街人定湖北巷1号,就是德外国防部外事局那大院一路向东,过北京广播器材厂。我调入时,体改所就在那里,一直到那年的春夏之交。我本想投奔发展所到岐山的麾下去的,无奈本来要跟我搭班子组建西部研究室的高山,给老鲍调进中南海去了。事情就没法办了。正好后来发展所,体改所,中信所还有一家,合作组建中国西部开发研究中心,机构放在体改所,于是1988年6月我改投奔了体改所,到了老陈麾下。 到体改所没一个多月,就接到中央任务到新疆去做一个西部改革和开放促发展的大型田野调研。正好龙永图要陪联合国驻华总代表(大使)孔雷飒去新疆视察,单位派我跟龙永图一起走,协助龙永图做点辅助事务。于是提前几天走,乌鲁木齐、喀什、疏勒、乌鲁木齐一圈回来,龙永图和孔雷飒一行回京,我就地转移到新疆党委组织部招待所跟调研组人马汇合,进入了调研进程。 8月回京,正遇到那年夏天北京红眼病蔓延,一不小心也染上了。年末,体改所人事要我到中信国际研究所报到,说两所已经把手续办好,你只要人过去就行了。原来中信国际研究所那边需要加强国际研究,我正是国际研究出身,而西部中心又主要是这两家出人办的,因此我调中信所,可以兼顾西部研究,若在体改所,兼顾国际研究可能不顺。于是就在1988年末去了中信,那时研究所在建外大街巧克力大厦后的小巧克力。后来整体搬迁到新源路的京城大厦。我在京城大厦那边,调回了体改所的后身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没有想到,后来岐山来当了体改委的后身体改办的主任。 春夏之交后,体改所被整编,与经委的经济管理研究所合并而成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搬到西直门内马相胡同那里南草厂街1号。后来体改委缩成体改办,中央调来岐山主持体改办。我80年代没能当老王的直接下属,后来老王来当了我的最高领导。 现在想来,王所长时期的风采,与现在的王常委基本一样。只是那时从事研究而衣着举止等更随意一些。他现在身在高位,一举一动都受人关注,就不能跟以前那样轻松随意了。
最后修改于 2014-12-17 00:25
阅读(?)评论(0)
该日志已被搜狐博客录用:http://blog.sohu.com/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